焦点访谈丨敬畏自然 共同行动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
2023-03-27 11:20:09 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:

气候变化,万众关注。3月23日,是第63个世界气象日,今年的主题是“天气气候水,代代向未来”,就是希望人类以更加强有力的气候行动应对气候变化,守护子孙后代的福祉安全。不久前,《中国气候公报(2022)》发布,公报认为:在全球变暖背景下,2022年,我国天气形势复杂,气候异常凸显。

3月下旬以来,我国南方出现强降雨过程。受此影响,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26日8时达9.49米,比25日上涨0.6米,不过,这个数值与多年历史同期比,仍然低2.39米。

而就在二十多天前,3月5日8点,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跌至7.07米,这意味着已经跌破8米极枯水位线。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发布枯水红色警告,这也是最高级别的枯水警告。之后,水位继续下跌。


(资料图)

3月9日,鄱阳湖星子站的水位是6.86米。往年的3月初鄱阳湖星子站的水位大概在11米左右,也就是比现在高4米。

随着水位下跌,整个湖区的水体面积也在减少。3月9日,鄱阳湖湖区通江水体面积为236平方公里,比去年同期减少了964平方公里。

而这种缺水的状况,从2022年开始就已经很明显。据《中国气候公报(2022)》显示,2022年7月至11月上半月,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川渝等地持续高温少雨,夏伏旱和秋旱相连,最大影响面积达163万平方公里,长江流域干旱日的数量为1961年以来之最。

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巢清尘:这次事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汛期反枯。

汛期反枯,是指进入主汛期后,河流水位反而持续退落。2022年6月下旬,正是江西的主汛期,但由于降水较少,到8月19日,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从年最高水位19.43米退至9.99米,这是从1951年有记录以来的同期最低水位。

2022年11月17日,鄱阳湖星子站水位退至6.46米,这是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低值。与缺水现象相伴随的是气温的升高。今年3月,我国不仅南方多地气温达到30度以上,在北方,也有不少城市气温高达30度。今年3月上旬的气温,也是我国有完整气象观测以来同期最暖。

那么,河湖密布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,为什么会出现汛期反枯的现象?为什么会在夏秋冬三季持续干旱呢?中科院的研究团队认为,2022年开始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变动和强度增加,是形成这场干旱异常天气的主导原因。

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郑飞:西太平洋副高,以前为什么叫它西太平洋副高,因为它的位置在西太平洋那块区域。但是从去年开始,它整个横穿欧亚、大陆等地,控制了基本上北半球大部分地区。

以我国长江流域为例,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,下沉气流盛行,使地面增温、晴空少云,由此导致盛夏出现破纪录的高温、干旱。同时,西太平洋副高在夏季还和大陆高压连在一起,形成了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系统,这也共同造成了欧亚许多地区的高温热浪。

在此影响下,2022年夏季的北半球,可以说是极度“火热”。欧洲、北非、中东、亚洲及北美等地相继出现持续高温少雨,有近50亿人的生活受到影响,而全球多个领域,如粮食、航运、能源等也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。

2022年秋季,西太平洋副高压再次打破常规,没有退缩到海洋,依然控制着北半球。这在我国很多地区也有直接的反映,南方的一些区域维持了高温干旱的特征。

其实,全球气候的这些异常变化,近几十年来一直在逐步发展,并成为某种常态。从1970年以来的这50多年,是全球过去2000年以来最暖的50年。导致这些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,是随着全球工业化的进程加快,人为导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扩大。

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巢清尘: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是大的背景。从全球来说,最近50年的温度,基本上每10年升高0.2摄氏度。

地球最近50年平均温度升高了1度,那么这1度的升温意味着什么呢?

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 陆新明:平均地表温度大概是15度,如果升高1度的话,就是温升升高6.7%。如果拿人的体温做比方,人的体温是36.5度,如果也升高6.7%的话,就到了38.9度,已经接近高烧了。地球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,如果地球的气温升高,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、频发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。

变化仍在继续。据国家气候中心负责人介绍,2023年,高温和干旱或许依旧是中国气候特征的关键词。

那么,面对气候的这些异常变化,我们该如何应对呢?运用科技手段来加强预警,这是应对气候变化、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。遵循这一目标,近年来,我国已经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。截至2022年,我国有7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,成为世界唯一同时运行上午星、下午星、黎明星的国家。极轨卫星每6小时提供一次全球观测资料,第二代静止卫星完成规定区域扫描所用时间缩短为原来的五分之一,扫描精度提高1倍。

在地面,截至2021年底,我国已经建成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0930个。全国雷达监测覆盖率提升3.3%,西部地区监测覆盖率提升6.5%。我国暴雨预警准确达90%,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缩小至65公里,稳居国际先进行列。

另外,我国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至42分钟,建成了新一代短临监测预警服务一体化平台,实现灾害性天气自动识别和实时报警。可以说,我国的气象预警工作成效显著。

为提高预警能力,我国成功研制了首个具有知识产权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,规模和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。去年,中科院的研究团队就利用这个模拟装置对登陆广东的台风,在路径和降雨量上进行了高精度的预测。

应对气候变化、防灾减灾的另一个重要手段,则是人工影响天气。尤其是应对干旱天气,用人工增雨的手段可以有效增加蓄水,一定程度上对灾害天气造成的后果进行改善。

现在,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,拥有包括国家级高性能增雨飞机在内的58架人工增雨飞机。2022年,在应对持续高温干旱的过程中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应对气候变化更根本和长远的措施,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上,进行经济结构调整,推动经济社会向全面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型。

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 陆新明: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心工作就是要调整我们的能源结构,把高碳的能源结构变成低碳的,甚至零碳的能源结构。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最大目标是,2060年达到碳中和,2060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吸收的二氧化碳要相等,就是说对大气净排放的二氧化碳为零。

人类的社会活动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,同时,气候变化又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,给许多领域的生产建设造成影响。这就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和重视气候变化,及时采取措施,应对可能带来的影响,将各方面的损失和不利因素尽可能减小。

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形成的气候规律正在发生改变,出现了许多新问题,可能超出了我们的认知,给预判预警及防灾减灾带来严峻挑战。国家气候中心初步研判,认为今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多发强发态势。气候变化关系人类未来。只有敬畏自然、共同行动、积极应对,我们才能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。

编辑丨李景梅 李竟成 鄢俊琪

摄像丨颜蔚然 陈丹阳 张敏

剪辑丨赵鹏 邢永跃

策划丨崔辛雨?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
分享到:
版权和免责申明

凡注有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或电头为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的稿件,均为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,并保留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的电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