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点关注:“瑶海科创号”出征!安徽首颗商用光学遥感卫星即将升空
2025-11-19 08:18:24 来源:合肥在线 编辑:

11月17日,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园内,一辆装载着“瑶海科创号”的卫星运输车完成出征准备,正式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。

这是安徽省首颗商用光学遥感卫星,由瑶海辖区企业信和航遥信息技术(安徽)有限责任公司联合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。


(资料图)

从合肥出发,造一颗“自己的”遥感卫星式

在信和航遥公司内部,项目启动的日子常被团队成员提起。“当时我们只是想,安徽能不能拥有一颗自己的遥感卫星?”总经理项阳回忆道,“没有十足把握,但谁都觉得值得试一试。”

信和航遥长期深耕低空遥感、数据采集和行业应用,但将视角从地面推向太空,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跨越。

卫星具备优于0.5米的高分辨率和在轨智能处理能力,发射后将为自然资源监管、生态保护、城市治理等多个领域提供更高质量的遥感数据。这颗由瑶海企业研制的卫星,也为合肥在空天信息方向的布局增添了新的应用场景。

面对大跨度的工程体系、技术标准和流程,他们选择与国内卫星头部企业长光卫星合作,将双方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。

“卫星是一道道细节叠加出来的。”团队成员坦言。很多技术要从头推演,很多参数要反复验证。有人形容这段过程:“不是热闹的那种忙,而是一种连续拉满的专注。”

相较宏大的叙述,他们更愿意谈那些具体的变化,某一项算法终于跑通,某个子系统成功点亮,某段数据第一次符合指标。每一次进展,都像是在往轨道上又“走近一步”。

项阳说得更直接:“我们不是为了‘造一颗星’,而是为了让它能真正进入应用链条里。”

它的本领:清楚、稳定,还能自己“动脑子”

在团队成员口中,“瑶海科创号”最大的特点不是某一项指标,而是它“整体更聪明、更稳”。

卫星在研制上采用了星载深度融合理念,搭载新一代多核并行中心计算单元和星上智能处理架构,能够在轨完成部分数据处理。

这意味着它不必把所有原始数据都传回地面,而是可以在太空中先完成一次“筛选”和“优化”。

团队成员举例:“就像在天上有一台能自己判断的电脑,它会帮地面省去很多时间。”

为了让影像保持足够的几何精度,卫星还引入了精密定轨、高频姿态解算和超稳姿态控制等技术,让其在太空高速飞行时保持“尽量不抖”。团队成员说:“越稳,影像越清楚,后续使用的价值就越高。”

最终,“瑶海科创号”实现了全色分辨率优于0.5米的成像能力,并能在热点区域成像、立体成像、空间目标识别等任务之间快速切换。

团队对卫星最有信心的一点,是它具备在轨更新算法的能力。随着行业需求变化,卫星还可以进行“远程升级”。团队成员说:“这颗星不会‘一发了之’,它会持续变得更好。”

这些描述不炫技、不堆词,听上去却十分实在——它让人理解这颗卫星的价值,不在于多么“高大上”,而在于它能把一个城市的需求更精准地“看到”。

当卫星为城市“工作”,让数据真正落到地面

对于卫星未来的使用方向,项阳的想法非常明确:“卫星要真正飞进城市。”

瑶海区作为项目的起点,是合肥最早的工业区,这里曾响着机车轰鸣,如今正在加速发展空天信息、数字治理、新兴产业等方向。“瑶海科创号”从瑶海起步,也将回到瑶海落地,它是产业转型的一部分,也是数字能力建设的一个节点。

团队成员介绍,卫星的图像将首先用于自然资源变化识别、区域生态监测、河湖水系动态、城市空间结构更新等场景。“很多原来靠人工巡查的工作,可以借助更清晰、更高频的图像来发现问题。”技术人员说。

在一些场景中,卫星的价值会体现得更直观。例如,暴雨后需要快速了解城区受损情况;冬季工地扬尘管控要求提高监测密度;节假日交通压力大时,需要快速判断停车、道路和人流状况。“一张图就能帮忙做很多决策。”项目团队说。

随着“瑶海科创号”逐步投入应用,瑶海区也将同步建设地面接收与数据处理体系,形成“空—天—地”协同的数字底座。“它不是孤零零的一颗星,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起点。”有人这样评价。

他们最期待的瞬间,是看到卫星传回第一张属于瑶海的影像。“那一刻,我们就知道这颗星和城市之间的联结真正建立起来了。”项阳说,“卫星会飞走,但能力会留下。”

随着“瑶海科创号”踏上前往酒泉的旅程,一颗来自瑶海的卫星即将进入太空,而数字化的城市治理,也将因此多出一个全新的、来自太空的视角。

合报深一度融媒体工作室

合肥在线-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 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
分享到:
版权和免责申明

凡注有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或电头为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的稿件,均为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,并保留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的电头。